中华一家亲 |“ 我又多了一个亲弟弟”
11月22日,“生命密码的传递与重逢”供患见面活动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举办。在中华骨髓库国家级管理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以及通辽市红十字会等多方协调下,内蒙古第9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史坤与他当时救助的血液病患者李峰在郑州市见面。
内蒙古第9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史坤(右)与他当时救助的血液病患者李峰(左)在郑州市见面。
按照国际惯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一般采用“双盲原则”,供患双方信息都要保密。若患者移植满两年,则可通过移植医院提出见面申请,或捐献者采集满两年,则可通过所在省级管理中心提出见面申请。在供患双方均有见面意愿时,可在中华骨髓库或当地红十字会见证下予以安排。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35周年之际,捐献者史坤与受捐者李峰终于见面了,此时,距离捐献已过去四年,李峰在输入了史坤的造血干细胞后,身体逐步好转,从一个经历过10轮化疗的白血病患者重生为一个身体健康、阳光开朗、热爱生活的乐观青年。
见面会上,受捐者李峰说:“在捐献之后,我感觉身体各项机能都比以前要更好,感谢捐献者、感谢红十字会、感谢医院让我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给了我一次重生的机会,我也会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地活下去,将大爱传递下去。”
捐献者史坤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蒙古族汉子。见面会上,身穿蒙古袍的他将来自北疆草原的爱心与温暖带到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河南,初次见面的二人难掩欣喜与激动,频频握手、相拥,在场的人们无一不被这幅“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美好画卷而感动。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帮助群众,为人民服务是史坤始终践行的使命和职责,史坤说:“我是一名警察,是一名共产党员,帮助他人是我的责任,能用自己的微薄力量挽救他人的生命,我感到无上光荣,看到他身体健康、神采奕奕,我感到十分欣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从今以后,我又多了一位家人,多了一位血亲弟弟!” “从今往后,我有了两个儿子,我在内蒙古有亲人啦!”李峰的妈妈开心地说。
见面会上,来自不同地区的三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与受捐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相聚,共同开启生命密码的传递,共同分享喜悦与感动。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副主任黄相刚,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陈立本,河南省郑州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陈欣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相关负责人及部分血液病康复患者和家属参加活动。
截至目前,中华骨髓库内蒙古分库累计库容量达58739人份,成功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191例。